中新網北京9月5日電(上官雲) 5日晚,詩人、作家餘世存攜新書《人間世》做客騰訊思享會,與讀者分享有關“我們的時代精神是什麼”這一問題的感悟,併在會後與到場讀者展開交流。
  與餘世存《非常道》等系列著作的創作方式不同,《人間世》可稱為餘世存微博寫作成果的合集。餘世存介紹,自己曾經思考在這樣一個充滿碎片化閱讀的時代,能不能也有一個作家使用碎片化的方式來寫作。他認為,目前漢語寫作的確較為衰敗,也希望藉此給大家呈現對事物的觀察、敘述,“所以這本書的寫作方式是有些奇怪的,編輯為我梳理成完整體系很不容易。”
  “2007年的時候我還是一個很自負的青年,曾說自己可以代表時代最高精神。”餘世存回憶,自此以後,他一直在思考何為“最高精神”,也一直努力使自己的所作所為配得上這句話。在他看來,當下時代精神狀況可比擬為一種社會公共空間一般的存在,類似中產階級;而所謂實現最高精神,便是通過大家共同努力把這個中間階層擴大。
  “就這個占據大多數的‘中間階層’來講,具體到閱讀,會選擇什麼讀物放在家庭之中呢?大概很少會是社會科學一類的學報,這說明書齋性質的東西與中層生活仍然具有一定距離。”餘世存說,他希望通過自己的這些思考,努力成為社會時代精神的觀察者與記錄者。
  餘世存在研究中還發現,在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,對一些問題的思考可以採用與時間、空間方位相對應的說法來解釋。比如大家熟知的“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”一文便可以此解釋。他舉例道,在一些解讀方式中會將之視作單線演進的過程,但這實際上是一個封閉、圓滿的過程。如“身”可視為處在東方,也可視為具有春天的特征,需從個人出發,進而才能“齊家”;順延思考,“家”則代表了夏天,空間上則指代南方,具有安寧、溫暖的含義,“由此解釋下來,這四者便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,缺一不可,少了一方便是損毀。”
  同時,餘世存也指出了這種認知模式的不足。他表示,中國知識分子應該努力突破這個模式,才能對當下有所同情、關照,“東方文化把‘精神’放在一個非常高的層面,失去這種內涵便會被認為生活得‘俗不可耐’,因此我們要努力尋找恰當的精神參照物,生活才不至於那麼悲觀失望。”  (原標題:餘世存新作思考時代精神 自稱寫作方式奇特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h03bhbc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